唐朝时春游盛行(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什么?)

1、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什么?

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什么?

1、围棋和击剑

2、射箭和摔跤

3、马球和足球

唐朝时春游盛行(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什么?)

2、唐朝时令节日主要有哪些

的时令节日主要有四大块,即正月迎新、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社日冬至腊日。正月迎新的系列节日主要有:除夕与元旦。过除夕、迎新年是传统的盛大节日。除夕是人们合家欢聚宴饮之夜,唐代盛行守岁的活动。在帝王的宫廷中,入夜之后热闹非凡,宫中燃起檀香篝火,并在殿院中大摆宴席。民间还有悬挂门神的习俗,门悬苇索,以桃木板画神荼、郁垒,到唐代中后期门神有了改变,改画钟馗捉鬼图以作门神了。此外,唐人在除夕夜或元旦鸡鸣之时,还往粪堆积土,间以敲打呼唤,据说可以使人致富

除夕过后,元旦来临。元旦为一岁之首,唐人又称为元日、元正。唐代天下一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元旦朝贺之礼更显盛大隆重。届时皇帝临朝,百官衣冠齐整地按品级排列阶陛前朝贺,各地刺史、节镇派遣来使携带着土贡特产和上京应试的举子均陈列在殿廷之下,以表示国家盛大和人才众多。四方的蛮夷君长亦不辞万里而来,向皇帝奉献珍异之物并朝贺新正。服饰鲜丽的仪仗队伍花团锦簇地排列在殿陛及四周,在声乐齐奏下共同祝贺新岁的到来。民间元旦庆新年则有饮屠苏酒、食五辛盘、咬牙饧等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为春节中又一个高潮。唐代元宵放灯沿前朝旧俗又有了新的发展,届时京城和州县各放彩灯,鼓声喧天动地,百戏纷呈,民众纷纷出游,观看灯景,可说是上下共乐,万民欢腾。尤其在长安、洛阳两京,更是热闹非凡。宫廷门楼前宽敞的天街是吸引士民的中心,在这里灯火烛天,光照数里,丝竹交奏,响彻云霄,教坊伎乐也一齐出动,或歌或舞,或表演各种游戏杂技。士民盛服艳妆,徒步观赏,一些富贵人家则搭起高棚彩楼极目纵观,一时间广幕连云,车马骈至。元宵除赏灯观灯外,民间的习俗还有祭门神、祀蚕神和迎紫姑的活动。祭门神通常以油脂、豆粥、糕饼、酒食祭祀,在门户上插杨柳枝。祀蚕神祈望蚕桑丰收,家业兴隆。迎紫姑则可以保佑合家大小平安

元宵次日为正月十六,此日唐人称为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总之,唐人重正月,自正月半后迄于月终,悠闲无事,家家户户有聚饮食的风俗,人们尽情游乐、宴饮以庆新年。在此期间,长安富贵人家士女,无不乘丽车骏马,三五成群,携带童仆,挑着酒肴,载着油幕到郊外出游。休息时则挂起幕帐,摆开野宴,欢娱终日,乐而忘返,并美其名,称之为探春之宴

清明端午的系列节日,主要有:清明节。清明是传统节日,约当春分后15天,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习俗亦称上巳。此时万物生长,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的大好时光。而将清明作为节日,把寒食禁火、扫墓的传统习俗结合在一起,并规定前后放假七天,就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把寒食、清明结合在一起,在此节日期间举行种种活动。除寒食禁火、扫墓踏青外,同时也进行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种种娱乐活动。它已把过去的单纯寒食禁火演变为以祭扫祖先坟墓为主,并有郊游和娱乐等丰富内容的节日了

清明扫墓在唐代十分盛行,这是由于家庙之祭逐渐衰落导致了郊野墓祭的兴起。为了使百官士庶有充分时间致祭祖先坟墓,唐宪宗规定在京畿任官的官员寒食上坟拜墓,于假日中往返;在外诸州府县道远者亦可奏请廷长假期扫墓。这反映出唐后期出仕外地官员返回家乡拜扫亲人坟墓已相沿成风。唐代禁止宫人与家属交往,只允许在上巳日与其骨肉相聚,纵其问讯,家眷更相馈赠。一日之内,相见者多达万人,或有不能见到则哭泣而去者

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届时城邑居民纷纷携带家小,成群结队到郊外踏青。皇帝每逢三月上巳之日,在曲江池亭大摆华筵,宴请百官。文人雅士则邀朋呼友,相约在江头曲畔禊饮赋诗,行曲水流觞的故事以增添雅趣。此时车水马龙,骈填郊野,人们在花前月下,尽情赏乐而流连忘返

寒食清明时节,唐代还有戴柳、互赠用彩色雕画的鸡卵的习俗。人们扫墓归来,常戴柳簪发,风俗以此为常青不老。画卵是人们把鸡蛋或鸭蛋染成各种颜色,图画或加以雕镂,见面时互相赠送,使节日添加了盎然生趣。在此节日中,人们为了防止寒食伤身,还穿插着种种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拔河、踢球、斗鸡走狗等等活动,欢度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

端午节。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端阳,是我国夏季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道教称此节日为地腊节,唐人亦称天中节

唐代沿袭汉魏以来过端午的习俗,不过大多已失去了昔日祭祀迷信的风味而演变为欢乐活动。如传统习俗称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有许多拘忌,但到了唐代已不甚讲究。端午之日,举国上下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皇帝在宫廷中按惯例以佳肴美酒宴请公卿大臣和内廷妃嫔,君臣饮酒赋诗唱和。皇帝还赐百官衣服、腰带、金银鱼佩饰等节日物品。带有节日特色的赐物则有扇子和百索粽子,扇子系宫廷特制,精丽工巧,更有皇帝御笔题诗书写的扇面,则逾显贵重。如贞观十八年端午节,就曾亲笔用飞白体分别书写鸾、风、蝶、龙等字于扇面之上赐给侍臣,其笔势龙舞蛇游,令人称绝

民间端午节活动也非常丰富。北方妇女此日进五时图、五时花及长命缕给家中尊长。五时图是用丝线织成形状如蛇、蝎、蟾蜍、蜥蜴之类的五毒虫,用以除邪去秽;五时花则是石榴花等四时花卉;长命缕则是用五色丝线织成。唐代粽子花样也有翻新,富贵人家所食的粽子有百索粽、九子粽等,制作都很精巧。南方水乡之地,在端午日多有赛龙舟的传统活动,比以往规模更大、场面更加热闹

七夕中秋重阳的系列节日,主要有:七夕。七月七日是传统的节日,相传为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唐人在七夕向天乞巧,十分普遍。宫廷中的七夕之事莫过于与宫嫔们乞巧,他为了欣赏七夕的良辰美景,在宫里特意搭建了一座用彩锦编织成的乞巧楼,高达百尺,内可坐数十人。七夕之夜,楼上摆设着各样瓜果酒肴,以祭祀牵牛、织女星。妃嫔们各执皇上所赐的九孔针、五色线,在晶莹皓洁的月光下空针引线,以得巧为乐,彻夜欢娱。此俗宫中年年习以为常,每届七夕,必穿针讨乞巧。这天,皇帝还特地允许宫嫔的女眷入宫探望女儿,聚诉衷肠。

唐朝时春游盛行(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什么?)

3、踏青活动在唐朝时期是怎样的盛况?

在唐朝,上坟扫墓、改火、治蚕室、斗鸡、打马球、蹴鞠、拔河、荡秋千、宴饮、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的习俗活动。踏青活动在唐代尤为盛行,清明踏青之盛况,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一种仪式,“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4、唐朝人是怎么踏青的?唐朝人踏青有什么活动吗?

唐代的春游更为流行。如杜甫有 “临江踏浪,回首看旌旗”。孟浩然有 “春风吹草动,二三月间春游”。据史料记载,唐代从正月十五到扫墓日,人们一直热衷于出游。如据《开元天宝遗事》载。”诸女,每至上半月,各骑马,为占园或于郊外,为探崇之宴。” 正月十五,小草可能刚刚发芽,但迫不及待的城里人开始了 “探春 “活动。此外,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曾经在农历二月初二去郊外郊游。

“仁武二年二月,(戴皇帝)出游于昆明池”。李诺在他的《中秦回忆录》中也有记载。”唐朝的第三天,人们在曲江边享受。大家在水边喝水,踩着草,去郊游”。这说明唐代农村郊游之风盛行。唐人郊游除了吃喝之外,妇女骑马郊游也开始盛行。著名的《虢国夫人春游图》描绘了虢国夫人杨贵妃的姐姐身着盛装,骑马春游的场景。当时,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花,就会把MATS撒在周围,一起赏花。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扫墓的同时,还伴有郊游活动。因为扫墓当天要去郊外,在悼念祖先的同时,顺便在春光明媚的城脚下绿野中,权当是改变心情的一种解脱方式。因此,扫墓日也被称为太清节。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方面说明天性贪玩的儿童往往不满足于只在清明时节举行的郊游。另一方面,也说明 “清明 “与 “上巳 “逐渐融合的趋势。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5、求!唐代所有节日习俗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灯节

相传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习俗。古代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相对应),又称为“元宵节”。近代风俗要在这天夜里吃汤圆,故汤圆又称“元宵”。

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夜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到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这三天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旦,全城竞相奔走,热闹非常。“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欢》)。当时有一种制作“灯轮”或“灯树”的风尚,如唐睿宗时期的一个元宵节,就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缠彩色丝绸,点饰金玉,悬挂五万盏灯。一些皇亲贵戚也趁此时竞相夸富斗奇,制作大型“灯树”。苏味道诗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述的就是“灯树”。在展览花灯的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在皇宫内,则是由宫女们表演大型歌舞“千门开锁万户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或第一百零六天,届时全国禁止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故名寒食。寒食禁火的风俗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此禁专为介之推而设。介之推不受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山,文公寻不着,便放火烧山以图逼其出,不料介之推竟抱树不出而被焚。以后于介之推死之日便禁火寒食,逐渐成为全国风气。

唐代寒食日有严格的禁火令,违者受罚,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过后,宫内小儿便在殿前钻榆柳木取火,先得火者赏绢三匹、碗一口,然后派人将新火传送给各大臣,以示皇恩。韩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即是此景。寒食日的传统食品有麦芽糖(饧)伴大麦粥、杏仁酪、枣面饼(之推蒸饼)、鸡蛋。“鸡球饧粥屡开宴”。讲究的人家还在鸡蛋上刻绘图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与寒食为同一天或后一天,后人由纪念介之推而推及他人,遂成为全国性的扫墓祭祖节日。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打球和拔河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明代陈卧子诗曰:“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王建有《秋千词》,细致地刻划了打秋千的动人情景:

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织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贵,终赌明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这些姑娘们不顾一切往高处荡,人都与百尺高的树梢平了;抖落了头钗,仍不在意。只是下来以后,往上一看,才觉害怕。

相传宫内在寒食日宫女也玩秋千,玄宗称其为“半仙之戏”,大约宫女们荡上荡下,彩带飘风,婉如仙女。

打球有两种,一是步打,即蹴鞠;另一是马球,又名波罗球。王建诗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韦庄的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都写的是宫女们于寒食、清明日赐球并得赏钱的情况。

马球曾经为唐代最盛行的运动项目之一。寒食节皇帝往往专门赐给臣子们贴彩之球,以供戏乐。张籍诗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唐代有好几个皇帝是马球好手。据《封氏闻见记》中,中宗时,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马球队曾大败吐蕃队。关于马球运动,张祜在《观泗洲李常侍打球》诗中作了精彩的描述: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案上日,轻拨蹬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

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除打球,长安人也经常在这一时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唐中宗曾于清明日让大臣们在梨园球场拔河。张说曾在《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中,记录了唐代长安盛行这一运动的情况: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唐代寒食、清明时节,长安还盛行斗鸡,杜淹在《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细致地描述了斗鸡场面: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这种风俗在唐代相续不断。武则天时韦承庆在《寒食应制》中也有“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之句。斗鸡风在玄宗时最盛。

三月三

我国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后定在三月三日。人们都于此日到水边去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仪式,同时相聚游乐。人们还往往于此日邀朋集友会于环曲水流旁,置杯于上游,任其飘下,停于谁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写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记上巳节流觞吟咏之景。

唐代的三月三,主要是一个以春游为中心内容,持续时间较长的节令。当时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首先是曲江池及其附近的杏园一带。

三月三日,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会群臣,贵妇们则斗富夸奇,杜甫的《丽人行》淋漓尽致地描述了这种盛况。普通士女则有斗花的风气,以致“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上巳前后踏青也别有情趣,杜牧《长安杂题长句》诗曰:“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有时下雨,也挡不住郊游的人。唐彦廉《上巳日寄韩公》云:“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唐代还曾特许宫女们于上巳日在兴庆宫内大同殿前与家人相会。这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探亲,有的宫女家人没来探望,她从早到晚在人群中寻找,呼唤,直到“放风”结束,只得伤心地“涕泣而入”。

上巳后不久,就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春游活动也形成新的高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在这期间,新考中的进士也有许多活动,如去杏园举行“探花宴”,去雁塔题名,去曲江游乐等等,他们的活动,使长安春日游玩的气氛更加浓厚。

端午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又有“端阳”、“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称。这是全国性的节日。逢节当天,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风土记》中记载,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还要粟、枣等配料。唐代长安人则常吃一种“百索粽子”,皇宫中还往往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射中就吃。

相传曲原投江后,曾有许多船只前往打捞,因而南方于端午节有竞龙舟的风气。

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权德舆曾于此日得到皇家赏赐的彩带,有诗云:“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端午日人们还饮菖蒲酒,悬挂艾草,意在驱虫去邪。饮菖蒲酒还有保平安的含意,殷尧藩有诗曰:“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代制镜工匠有一个独特习俗,是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皇上,称“天子镜”。白居易在《百炼镜》中说:

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

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

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

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七夕

七夕原为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相会日,“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渡来。”以后七夕也逐渐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人们于此日“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权德舆《七夕》)织女是神话中的织纺能手,因而唐代七夕节,妇女在当院设置穿针台,摆上果品,向织女“乞巧”。夜里若有蜘蛛(被称为“喜子”)张网于穿针台上,则认为大吉。“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刘言史《七夕歌》)皇宫中也有此风俗,“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五建《宫词》)

在七夕夜的月光下,用彩丝线穿七孔针,成了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林杰《乞巧》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宫中特制一种“七孔金钿针”,供宫女们乞巧使用。

重阳节

“九”谐音“久”,古人重视“久”,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气,“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重阳节的具体风俗习惯,源于东汉。据《续齐谐记》载,后汉时汝南人桓景听方士费长房说,九月九日将有大灾降于其家,宜率家人佩茱萸,外出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以后遂成风气。

九月秋高气爽,宜登高望远,范灯有诗云:“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

茱萸香气浓烈,能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消积食,故被认为能“去邪气”。插戴茱萸是普遍的风气,王维有一首名作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外菊花酒是节日不可缺少的饮料。

除夕和元旦

除夕之前,人们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夜全家团聚欢宴,喝驱寒去湿的花椒酒,即把花椒放于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宴后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杜甫有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诗云:“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曰:“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欢宴和守岁的情景。

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nuó,音若挪)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人于此日选男童,戴可怖的面具,着红黑衣裤,击鼓舞蹈以驱鬼。领舞者称“方相氏”,伴舞者称“子”,另有执事十二人。唐诗中的“傩声方去疫”(姚合),“更为乡傩羡小儿”(徐铉),即说的是这类活动。唐皇家此日则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期有诗云:“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子乱驱妖”。王建更有详细的描写:“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第二天一早,便是新年了。首先高兴的是儿童,“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刘禹锡)。爆竹也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来鹄)。

唐代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而往往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于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乃兄弟,“性能执鬼”,居桃树下。五代时,后蜀孟昶于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成为春联的别名。

唐人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乃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以发散五脏中的陈气。此外还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也是传统的食品和饮料。白居易诗云:“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代风俗,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元日过后,唐长安人开始走访亲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李郢),一派热闹气氛。

元旦之后不久就是“立春”,此日吃春盘,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可促成秋季的丰收。李隆基诗云:“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观拔河俗》)。

立春日唐人还有佩戴彩绸剪成的燕子和在门上贴短语的习俗,称为“宜春字”。诗人则写诗贴门楣。韦庄有诗记此事“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立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街游网立场,如有侵权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jiepx.net/102396.html

(0)
上一篇 12/29/2023 11:37 上午
下一篇 12/29/2023 11:42 上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