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扬州著名景点(古诗“二十四桥明月夜”,描写的是哪里的美景)

二十四桥是扬州瘦西湖的一道风景线,也叫做廿四桥,是一座孤零零的拱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扬州著名景点(古诗“二十四桥明月夜”,描写的是哪里的美景)

十四桥明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佳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扬州著名景点(古诗“二十四桥明月夜”,描写的是哪里的美景)

译文:青山若隐若现,江水绵延不绝。深秋时节,江南的草木还未枯萎。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迷人。老友啊,你在哪里,能否听到美女的箫声。

这首诗是杜牧从淮南节度使幕府回到长安后,怀念扬州的旧友韩绰判官而作的。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一852年),唐朝诗人,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德宗(李适[kuo])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文宗(李昂)太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曾在地方做过多年的幕僚,后来担任过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的刺史,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晚年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里,因此人称“杜樊川”。他的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的时期,年轻时就关注国家大事,研究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经验,25岁那年写下了著名的《阿房宫赋》。

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歌中又以近体诗七言绝句最为精彩,受到后人的高度赞赏。为了区别于杜甫,人们称他为“小杜”。他和同时代的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扬州的一幅名画。二十四桥明月夜出自《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别扬州后,寄情于昔日同事韩绰判官而作的。此诗用意描绘深秋的扬州仍然青山绿水、草木茂盛,二十四桥月夜更是歌声飘渺,戏谑友人的逍遥自在,表达了作者对往日扬州生活的深切缅怀。全诗意境优美,清新灵动,风趣隽永。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华的城市,商铺林立,商人云集,酒馆歌舞,琳琅满目,“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光顾于妓院歌女,有许多风月佳话,韩绰在这方面是他的知己,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送。诗的前两句写景。第一句拍摄的是远景,扬州周围的青山,若隐若现,给人以朦胧之感;江水东去无尽头,给人以流畅之感。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是秋天,但草木还未凋零,展现了江南的美丽风光。这两句是从山水自然来写扬州,为后两句问候韩绰的境况做铺垫。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询问韩绰在明月之夜,是不是和美女们一起吹箫唱歌,享受着夜生活。

其实扬州之所以兴盛,我们可以追溯到隋朝中后期,隋朝虽然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而短暂的王朝,但是在隋炀帝时期却开通了著名的大运河。

这使得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可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像以前只能通过陆路或者海运来进行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漕运业迅速发展,而扬州则是大运河线路上的重要枢纽,经济自然而然的就兴盛起来。

如果说大运河带来的漕运是扬州兴盛的开始,那么随着盐业的发展,扬州就真正达到了顶峰,众所周知,盐在古代是官府垄断的行业,只能由官府进行采集、制作和销售,私人贩卖私盐那是重罪。

因此盐业在扬州发展起来之后,带来的就是难以想象的暴利,在这个时候,扬州就和现在的迪拜一样,是全国财富最多的聚集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街游网立场,如有侵权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jiepx.net/124845.html

(0)
上一篇 03/03/2024 8:38 上午
下一篇 03/03/2024 8:44 上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