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世界的起源(电影的由来?)

1、电影的由来?

电影的由来与演变

电影是一种以影像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电影放映机将影像投射在屏幕上进行观赏的艺术形式。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本文将从电影的由来、发展以及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带领读者一起走进电影的世界。

一、电影的由来

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的人们对于影像的记录和传播有着很大的兴趣。在当时,人们使用的最早的影像记录工具是摄影机,但是摄影机只能记录静态的影像,无法记录动态的影像。因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能够记录动态影像的新技术。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吕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吕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发明了电影放映机,这一发明被认为是电影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电影放映机使用胶卷记录动态影像,将影像放置在放映机中,再通过灯光照射在屏幕上进行观赏。这一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二、电影的发展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1. 默片时代

电影的默片时代大约持续了30年,从1895年到1927年。在这个时期,电影还没有声音,所有的影像都是以默片的形式呈现。默片时代的电影大多数都是以喜剧为主题,如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哈罗德·洛伊德的《现代之钟》等。

2. 有声电影时代

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可以通过电影中的对话和音乐来了解电影的情节和氛围。有声电影时代也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开端,电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彩色电影时代

20世纪50年代,彩色电影开始在电影界流行。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的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彩色电影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影像,还可以通过颜色的运用来表现电影中的情感和氛围。代表作品有《乱世佳人》、《绿野仙踪》等。

4. 数字电影时代

数字电影是指电影的制作、传输和放映等环节都采用数字技术来完成的电影。数字电影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影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电影的品质和效果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数字电影时代的代表作品有《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三、电影的演变

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的类型和风格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化。电影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类型的多样化

电影的类型越来越多,从最早的默片到现在的动作片、科幻片、爱情片、喜剧片等等,电影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每个类型的电影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可以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

2. 观众的参与度提高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观众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现在的电影不仅可以在影院观看,还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多种渠道来观看。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讨论电影,给电影评分,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电影的演变还表现在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上。电影可以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剧、电影舞蹈等。

四、电影的未来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其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未来的电影将会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 技术的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技术也将会不断创新。未来的电影将会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制作和放映电影,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

2. 内容的多元化

未来的电影将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内容。电影的题材将会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类型,还会涉及到更加多元化的话题和主题。

3. 互动性的增强

未来的电影将会增强观众的互动性。观众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电影中来,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互动,或者通过社交媒体来分享观影体验。

总结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代表性作品。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的类型和风格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化。未来的电影将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内容,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制作和放映电影,同时增强观众的互动性。电影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我们期待着电影的更加精彩的表现。

彩色世界的起源(电影的由来?)

2、达尔文认为眼睛是如何进化来的?

达尔文的眼睛

方舟子

原载《牛顿-科学世界》2002年第1期

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恐怖主义战争使得“塔利班”的

名字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塔利班是一个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但很多

中国人不知道,基督教同样有原教旨主义组织和信徒。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

的美国人属于原教旨基督徒。原教旨基督徒坚信基督教《圣经》上的每一句话

都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从字面上理解,因此他们必然要反对进化论。与自由派

基督徒不同,原教旨基督徒热衷于传播自己的信仰,在美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

的反进化论风波,也热衷于拉人入教。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几乎毫无例外都会

遇到传教士,而且以原教旨基督徒为主。由于中国留学生以理工科出身为主,

或多或少学过进化论,进化论也就成了原教旨主义者传教的最大障碍,因此他

们做了大量的宣传,散布了许多谣言、谎言攻击进化论。同时,原教旨基督教

也注意在中国留学生当中培养传教士,一位笔名为“里程”的华人就是其中较

为著名的一位。此君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

得硕士学位,第二年赴美留学,在1987年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在

1992年入基督教,成为活跃的传教士,从1997年开始专职传教,出了一本专门

面向中国留学生的基督教宣传读物《游子吟——永恒在召唤》,在留学生当中

有一定的影响,经常有人向我推荐,试图改变我的信仰。这本书现在也已进入

国内。

这本书用了一章的篇幅攻击进化论,而像一切反进化论的宣传品,充斥了

谎言,其中最大的谎言是关于达尔文对眼睛由来的看法。在其第六章第六节

“自然选择面对的困难”中声称:

“大家都知道,很多生物器官都需要各种恰到好处的配合才能正常发挥功

能。眼睛就是最好的例子。眼睛由眼睑、眼毛、眼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精细

的结构组成,有感光细胞将光刺激转化为电讯号并将它们迅速传到脑部,在脑

的指挥下使眼能迅速和准确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眼睛的功能是任何最高级

的照相机无法企及的。但按进化论的观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也是一点点地进

化来的。可是,眼睛的各部分以及它与大脑的联系等怎么都那么凑巧地同时进

化到这样准确的程度使眼睛有正常的功能呢?其中任何一部分配合稍差一点,

眼睛就无法起作用。试想,在进化过程中,10%,50%,甚至99%进化程度的眼

睛如何发挥功能呢?眼睛的形成,是很难用进化来解释的。

“达尔文本人对此也相当困惑。在他的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的第六章

《理论的难题》的“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这一节中,他直言不讳地写到,

‘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

我坦白地承认,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最荒谬可笑的。’”

在第七节他又再次重申:

“创造的证据比比皆是,眼睛就是一个好例子。达尔文承认眼睛不可能由

自然选择形成,以致于他发表《物种起源》之后,他一想到眼睛仍感到害怕。

“我个人十分欣赏达尔文这种坦诚的态度,丝毫不隐瞒自己的困惑、烦恼

和惊骇。”

这是一个用断章取义的手法编造的谎言(这也是反进化论者惯用的一个手

法,在他们的笔下,似乎最著名的进化论者都成了反进化论者)。 达尔文在

《物种起源》中的确说了里程引用的那句话,但是那只是用来引入话题的修辞

写法,并非结论。达尔文接下去马上就说:

“然而,理性告诉我,如果能够显示从一个完善和复杂的眼睛到一个非常

不完善和简单的眼睛存在着大量的级别,每一级别都对其拥有者有用;更进一

步的,如果眼睛的确曾发生轻微的变异,而这些变异又能遗传,这是可以确定

的;如果器官发生的变异或改动对处于变化的生活条件下的动物有用,那么相

作者: 进化论密码 2007-3-8 09:19 回复此发言

2 达尔文的眼睛,反驳一些人关于眼睛不可能进化而来的错误理论

信一个完善和复杂的眼睛能经由自然选择形成,虽然在我们的想像中是难以克

服的,却很难说还是个真正的难题。”(根据《物种起源》第一版。在最后一

版,达尔文在前面还加了一句:“当最初说太阳是静止的,而地球环绕着太阳

旋转的时候,人类的常识曾经宣称这一学说是错误的;但是像各个哲学家所知

道的‘民声即天声’这句古谚,在科学里是不能相信的。”可见达尔文在晚年

甚至认为不相信眼睛是进化而来就像以前不相信地球绕太阳转动一样。)

接下去达尔文就详细地论证了为什么自然选择可以解释完善和复杂的眼睛

是如何进化来的。达尔文的解释,在今天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进化生物学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眼睛的进化已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更超出了达尔

文的想象。

是不是像反进化论者所说的,不完善的眼睛就无法起作用,就不能在进化

中发挥功能呢?当然不是。轻度近视要好过高度近视,高度近视要好过失明,

还能感受亮暗的失明要好过没有眼睛,并不是只有完善的眼睛才有助于生存。

当我们说到眼睛时,马上想到的是人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长着像人眼

一样复杂的眼睛,而是像达尔文所说的,存在着从非常不完善和简单的到完善

和复杂的许许多多的不同类型,都是其拥有者的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如果它们

的生存不需要眼睛的话,就会完全退化掉,就像生活在黑暗的洞穴的盲鱼那样。

最简单的眼睛功能只能感受光明和黑暗,听上去好像没什么用,但是许多动物

(例如扇贝)就长着这样的眼睛,可以用它来区别白天和黑夜,甚至可用于躲

避敌人(如果周围突然变暗,可能意味着是敌人的身影)。有的简单的眼睛不

会动,只能盯着一个方向看,这也很有用处,比如海底动物可以靠它判断哪里

是海面。总之,复杂程度不同的眼睛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过的是复杂

的生活方式,才需要复杂的眼睛。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眼睛都不能分辨颜色,人

类和其他灵长类之所以长着一双能看到彩色世界的眼睛,是因为这样的眼睛对

靠采摘水果为食的我们的祖先大有好处。同样,蜜蜂为了能分辨花朵,也长着

能感受颜色的眼睛。这种适应性,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眼结构图

由于眼睛难以形成化石,我们无法从化石直接了解到眼睛是如何进化的。

但是,正像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作的那样,如果我们把现有动物的各种

各样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在一起,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复杂的眼睛是如何一

步步进化出来的。比如,我们可以推测鱼眼是这么进化来的:最初的眼睛只是

一个由感光细胞组成的平面的眼点,只能感受一个方向的光,就像某些原生生

物。接下来,感光细胞凹陷,增加了感光面积,可以感受不同方向的光,提高

了视觉的准确度,而且可以防止感光细胞受损伤。这个凹陷越陷越深,最终成

为理想的半球形,就像扁虫的眼睛。然后,眼睛的开口开始收缩,形成了“光

圈”,差不多在这个时候,眼睛里有了透明的胶状物,避免泥巴进入眼眶内,

进一步保护眼睛,并且固定眼睛的形状。眼睛的开口逐渐收缩,“光圈”越来

越小,进一步提高了视觉的准确度,直到变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似的眼睛,可

以把光线聚焦在感光细胞上,就像鹦鹉螺的眼睛。接下来,眼睛的开口必须用

透明的膜封起来进一步保护眼睛,实际上这一层膜可以在任何时候出现,甚至

可能眼点一开始就有透明膜的保护,而透明膜并不是那么难有的,可以从身体

的其他部分变来(组成人的角膜的蛋白质在人体其他部分也有)。这层透明膜

越来越厚,成了晶状体。为了使成像越来越精确,晶状体将逐渐往里移动,逐

渐变厚,并通过改变组成晶状体的蛋白质比率使它的不同地方有不同密度,以

纠正像差,终于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鱼眼。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从一个眼点可以进化出鱼眼,但是这要用多长的时间

才能进化出来呢?进化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也是反进化论者攻击进化论的一个

常用借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1994年,两位瑞典生物学家尼尔森(D.-E.

Nilsson)和佩尔格(S. Pelger)设计了一个计算模型,计算上面所描述的

从眼点进化出鱼眼需要多长时间。他们的设计思想,实际上与达尔文在《物种

起源》所说的相同:第一、从简单的眼睛到复杂的眼睛存在无数微小的变异。

为了定量计算,他们把每一个微小变异设置为1%的改进(比如长度改变了1%,

蛋白质浓度增加了1%等等),他们算出从眼点到鱼眼共需要1829个1%的改进,

也就是需要1829个步骤。第二、这些微小的变异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视觉的微

小改进,会使捕食者更好地发觉猎物,或使猎物更好地躲避捕食者,或者使蜜

蜂能在雾中更快地找到花朵采蜜,这就有了生存优势。第三、这些变异是能够

遗传的。在遗传学上,我们用遗传率来表示某个特征与遗传相关的程度,通常

是用同卵孪生子(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和异卵孪生子比较而测定。遗传率

100%意味着该特征在同卵孪生子中完全相同,而遗传率0%意味着该特征在同

卵孪生子中的相同程度和任意两人一样。我们并不知道眼睛的遗传率是多少,但

是可以参考其他的身体特征进行估计:人的身高的遗传率为79%,坐高为85%,

腿长为77%,臂长为80%,头宽为95%……也就是说,人的身体特征的遗传率

一般来说高于50%。尼尔森和佩尔格将眼睛的遗传率设为50%。显然,这是个

很保守的估计。实际上,在需要做估计时,他们都尽可能地保守,以便让进化

所需的时间尽量地延长,使反对者无话可说。他们的论文的题目就叫做《对一

种眼睛进化所需时间的保守估计》。在做了种种保守的估计以后,代入方程式

计算(群体遗传学有专门的方程式计算一个有优势的遗传变异在生物群体中的

传播时间),结果还是出乎意料:从眼点进化出鱼眼,只需要35万代。以一代

为一年(这是大部分低等动物的情况)计算,也就是说,只需要35万年,这在

地质年代上只是一瞬间。

眼睛实际的进化时间可能比这快,也可能比这慢,这取决于环境压力的大

小和特定动物的生存对眼睛的依赖程度。但是,这个结论是很显然的:眼睛的

进化,要比设想的快得多。动物在地球上已至少有6亿年的历史,这足以使眼

睛进化出非常多次。生物学家在研究了不同动物的眼睛结构之后,发现它们共

采用9种不同的光学结构,而且每一种结构都出现了不止一次。眼睛在动物界

至少独立进化了40次,可能多达65次。

可见,像眼睛这样的复杂器官的由来也是可以用自然选择来解释,并不需

要由上帝来设计。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眼睛的结构,就会发现它并非像

我们想象的那么“完善”,而存在许多“设计”缺陷,甚至是非常愚蠢的“设计”,

任何一个工程师都不会做那样的设计,更不要说上帝了。我们可以用人眼做一

个例子。人的视网膜分成三层:最底下一层是感光的锥细胞和杆细胞,中间一

层由双级细胞、水平细胞等神经元组成,最外面一层是神经节细胞,将眼睛感觉

到的光信号传递给大脑。视网膜的外面还覆盖着一层毛细血管。这完全是个前后

颠倒的不合理的设计。感光细胞应该在最前面感受光线,神经、血管应该放在

后面才对。而按这种颠倒的设计,光要穿过血管、神经才能抵达感光细胞,不

仅光线的质量下降,而且血管的影子会影响我们的视觉,为了克服这些影子,

我们的眼睛必须不断地做细微的运动以扫描整个视野,然后让大脑合并这些质

量不佳的图片,去除阴影,再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为了传递光信号,视网膜

的神经元要与一束视神经相连,视神经穿出眼球再绕回大脑。由于视神经在视网

膜的前方,它穿过视网膜的那个孔不可能有感光细胞,这样就造成了视网膜上

有一点没法感光,也就是所谓盲点。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盲点的存在,是因为大

脑能根据从两个眼睛得到的信息取消彼此的盲点,形成完整的图像。

人眼设计上的缺陷不仅导致了感光的障碍而加重大脑的负担,而且会造成

一系列疾病。由于血管在前方,任何出血或淤血都会形成阴影,而影响视觉。

更严重的是视网膜的固定方式。视网膜的最底层是感光细胞。这是一种很精致

的、有毛的神经末梢,不可能牢固地固定住视网膜,而只是与下面一层色素表

皮细胞(这层细胞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光子)很松地连接在一起。这就使得视

网膜很容易从眼球的内壁脱落。例如,脑袋遭受一记重拳,就可能造成视网膜

脱离,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永久失明。

复杂的眼睛是不是只能采用这种奇怪的装配方式呢?绝对不是。章鱼

的眼睛就不是倒装的。章鱼的眼睛也是非常复杂、良好的眼睛,可以在近乎黑

暗的深海中发现猎物。章鱼的眼睛和人眼一样是球状的,也有晶状体,但是光

透过晶状体后,就直接聚焦到感光细胞上,而无需先穿过神经、血管。章鱼眼

睛的神经、血管都位于感光细胞的后面,神经直接连到大脑,而无需先穿透视

网膜再往回绕弯。而且,章鱼的视网膜是由下面的许多神经纤维牢牢地固定着

的,不会脱落。

所有脊椎动物的眼睛都和人眼一样,采取的是倒装的方式,如果真有一位

智能设计者,决不会如此愚蠢。但是,如果脊椎动物的眼睛是进化来的,那么

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因为自然选择只能在已有的蓝图的基础上做无意识的修改,

而不可能有意识地重新全盘设计。脊椎动物这种奇怪的眼睛结构是怎么进化来

的呢?我们可以和与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因而有可能保留了脊椎动物的祖

先特征的文昌鱼做个比较。文昌鱼的神经索是一条空心的管道,管壁上长着有

鞭毛的神经元。在神经索的头端,是一些能感光的神经元,组成了眼点,眼点

下面是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这就是文昌鱼的“眼睛”。由于这个眼点不是长

在外面,而是长在管内的,它只能感受从另一侧的管壁透过来的光,也就是说

这也是个内外颠倒的眼睛,不过对文昌鱼来说,没有关系,因为眼睛正对着的

那一侧的身体是透明的(好比说我们的后脑勺是透明的),而在眼睛边上神经

索最前端的管壁长着色素细胞挡住光线(这样就只有某个方向的光线能射到

感光细胞,文昌鱼可以借此判断方向)。加拿大生物学家拉卡利(T.Lacalli)

在研究了脊椎动物的眼睛发育过程后发现,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眼睛和文昌鱼

的眼睛非常相似,感光细胞也长在神经索(神经索的前端以后发育成大脑)的

管壁中,其末端虽然不像文昌鱼的那样有鞭毛,但也指向里头。神经索前端管

壁上也长着色素细胞,只不过位置发生了变化,移到了感光细胞的正对面,以

后则与感光细胞贴近、相接,而感光细胞下面的神经细胞则发育成了视网膜的

前面部分。

这个比较告诉了我们人眼是如何逐步进化来的。脊椎动物的祖先像文昌鱼

一样,长着一对位于体内、感光细胞朝向体内的眼点,这对眼点逐渐演变成了

高度复杂的眼睛,但是由于感光细胞一开始就已朝向体内,以后的进化只能在

此基础上修修补补,使得所有的脊椎动物都长着一双内外颠倒的眼睛。这是我

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且我们只能一直继承下去。神创论无法合理地解

释为什么上帝要设计出如此古怪的人眼,而进化论却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这样,眼睛的由来本来是个进化论的难题,却成了进化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D.-E. Nilsson and S. Pelger的论文见:

关于人眼缺陷及其由来部分参考《进化:一个观念的胜利》(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 by Carl Zimmer),这是最近美国出版的众多进化论普

及读物中较优秀的一本,特此推荐)

彩色世界的起源(电影的由来?)

3、动画起源于哪个国家

动画起源于欧洲,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人所创作的。

历史:

1824年,英国人皮特·马克·罗葛特首先发现了视觉暂留。

1824年英国人约翰·A·帕瑞思发明了“幻盘”(或留影盘)。圆盘的一面画了一只鸟,另外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被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

1832年,比利时人约瑟夫·普拉托把画好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这部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用来观看活动图片效果。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

1906年,美国人 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制作出一部接近现代动画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脸的幽默相》,该片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

1908年,法国人埃米尔·科尔首创用负片制作动画影片,所谓负片,是影象与实际色彩恰好相反的胶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胶卷底片。采用负片制作动画,从概念上解决了影片载体的问题,为今后动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科尔也被称作是“现代动画之父”。

1909年,美国人温瑟·麦凯用一万张图片表现了一段动画故事《恐龙葛蒂》,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象样的动画短片。

1913年,美国人伊尔·赫德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赛璐璐片“,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画在塑料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拍摄成动画电影。多少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

1928年,华特·迪士尼创作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号汽船》;1937年,又创作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颠峰,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还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们誉为”商业动画之父“。

1995年,皮克斯公司制作出第一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使动画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原理:

动画是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画成许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它的基本原理与电影、电视一样,都是视觉暂留原理。医学证明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0.3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流畅的视觉变化效果。

分类:

按工艺技术分为:平面手绘动画、立体拍摄动画、虚拟生成动画、真人结合动画;

按传播媒介分为:影院动画、电视动画、广告动画、科教动画;

按动画性质分为:商业动画、实验动画。

4、电视艺术诞生于

电视艺术诞生于什么国家 它的起源 发展 代表人物 意义

5、水彩画的由来

谁可以告诉我水彩画的由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街游网立场,如有侵权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jiepx.net/79404.html

(0)
上一篇 10/27/2023 12:57 下午
下一篇 10/27/2023 1:00 下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