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战争(七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1、七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七年战争是一场主要发生在1756年至1763年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以英国及普鲁士为首的军事集团和以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军事同盟在欧洲及美洲等广大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欧洲和美洲这两片主要战场同样反映了此次战争“一小一大”的两个维度。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1763年2月10日,作为七年战争最主要交战方的英法两国签订《巴黎合约(Treaty of Paris in 1763)》,这标志着七年战争的正式结束。在这份和约中,法国向英国割让了几乎整个法属加拿大并且从印度撤离,不仅如此,英国还从法国盟友西班牙的手中获得了佛罗里达。

七年战争以英普联盟的胜利而告终,这一场战争由于已经超出了欧洲固有的列强争霸范围而具备了强烈的“世界大战”色彩,在今天我们甚至仍旧能够感受到它的影响。

占领北美大片土地的英国开始向全球殖民帝国迈进,但是战争产生的沉重财政压力让其向北美殖民地大规模征税,这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而遭遇耻辱性失败的法国,由于在独立战争中出于抗英目的大力援助美国人的独立运动,也加深了法国本土的社会经济矛盾并且加速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除此之外,在北美失意的法国开始在非洲及东南亚寻求新的殖民扩张方向。深入非洲内陆及中南半岛的法国进入了“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Le Second empire colonial fran?ais)”阶段,1883年中法争夺越南宗主权的战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

来源:百度百科-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七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2、七年战争是怎么产生的?当时欧洲的哪些强国参与了这场战争?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当时,欧洲主要大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范围包括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这场战争是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推动的。英国在贸易和殖民地方面与法国和西班牙竞争。虽然战争的导火索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对西里西亚的争夺,但英法关于海外殖民地冲突不可调和。

战争的参与者扩展到几乎整个欧洲——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联盟和法国、沙皇俄国和奥地利。此外,汉诺威和葡萄牙是英国和美国的盟友,西班牙、萨克森州和瑞典也加入了后一阵营。战争后期,就连北美的易洛魁联盟也被迫介入。

这场战争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亚于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最大的赢家——英国。在“七年战争”之前,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了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宣战后,英国在充分发挥海上优势的同时,秘密联系普鲁士遏制法军力量,不断对法国重要沿海地区和海外殖民地发动突袭。

总的来说,这场战争中欧洲的各个强国都有自己的目的,英国试图攻击和削弱法国,扩张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权;普鲁士试图吞并萨克森,把波兰变成它的附属国;奥地利试图削弱对手普鲁士,夺回西里西亚;法国试图吞并英国国王的世袭领土汉诺威,遏制普鲁士的崛起,保护海外殖民地;俄罗斯试图占领东普鲁士和波兰,并将其领土向西扩张;瑞典想要占领博美拉尼亚的领土。

七年战争的本质,变成了普、英为首的新兴资本主义同盟,挑战奥、法为首的封建帝国势力。也正是这种本质,意识到时代趋势的瑞典和俄国在战争中途倒戈,加入了普、英为首的资本主义同盟。

七年战争(七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3、英法“七年战争”爆发

1756年05月17日英法“七年战争”爆发

在257年前的今天,1756年5月17日 (农历四月十九),英法“七年战争”爆发。

腓特烈二世

七年战争(Seven Years\’War)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温斯顿·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欧洲力量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两大集团。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英国占优势,而在欧洲大陆法奥俄相对普鲁士则占有绝对优势。腓特烈大帝采取了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1756年5月17日,英国对法宣战,但是找那个是启动七年战争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属了。

1756年8月,腓特烈对萨克森发动突袭,萨克森很快投降。1757年5月普军赶在法军行动前进攻布拉格击败奥军,6月与奥地利援军在科林展开遭遇战,普军败退。奥军乘胜攻入西里西亚,法俄也开始行动,法军10万人击败汉诺威,进逼普鲁士,8月,俄军7万人进攻东普鲁士。

在四面楚歌的形势下,腓特烈大帝集中兵力进行内线作战。11月3日腓特烈首先亲帅普军在西线罗斯巴赫击溃法奥联军;之后迅速赶往东线,12月5日在洛依滕对构筑了坚固阵地的奥军发动猛攻,利用侧翼攻击打垮奥军。第二年1月俄军占领东普鲁士,腓特烈立即帅主力迎击,8月25日普军在奥德河畔措恩多夫击败俄军。1759年俄奥联军在奥德河会师,8月与普鲁士进行库纳斯多夫会战,普军被击败。同时英军在汉诺威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普军转入防御。

此时联军内部发生矛盾给了普军喘息之机,1760年7月,普军在西里西亚以少胜多击败俄奥联军,8月普军在利格尼茨击败奥军,11月在托尔高会战中再次击败防守坚固阵地的奥军,普鲁士以巨大的代价保住了萨克森领地,得以恢复实力。

在海上和殖民地英法两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1756年4月,法国海军击败英国舰队占领北美的梅卡诺岛,1758年,英军攻占布雷顿角,包围路易斯堡,7月路易斯堡投降,第二年9月英军攻占魁北克。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古什和基伯龙被英舰队消灭,1760年英国占领整个法属加拿大;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同年12月俄军攻克了普鲁士要塞可尔贝格,普军再次陷入绝境,1462年俄国女沙皇病逝,新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他登基后立即同腓特烈结盟,俄军撤退,归还了占领的全部领土,这次戏剧性事件是普鲁士起死回生。

俄国退出使反普同盟瓦解,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定了「巴黎和约」法国将其大片海外殖民地割让英国。15日普奥签定「胡贝图斯堡和约」奥地利没有能收复西里西亚领地。

这次战争英国获得了大片殖民地是最大的赢家,普鲁士也巩固了在德意志的地位,已经可以和奥地利分庭抗礼了。这场战争中各国都吸取了腓特烈军事改革的一些经验,腓特烈自己也完善了其军事理论,特别是连续运用内线作战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坚决连续进行会战夺取战略要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保住了普鲁士的生存。

4、揭秘七年战争的原因

揭秘七年战争的原因:都为了自身的利益

七年战争是欧洲列强们之间的斗争,这其中的冲突大多集中在1756年到1763年之间。1748年结束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让整个欧洲得到了8年的和平。但是这场战争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大多数国家的地位受到动摇,那么七年战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七年战争中每个国家参战的企图都不同,但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结盟和战斗。战争的主要参战方是法国、俄国、奥地利同盟和英国、普鲁士同盟,这两个对抗方为的就是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殖民地的争抢。后来瑞典、西班牙等大多数的德意志联邦国加入了法俄奥同盟,而一些少数的德意志联邦国如汉诺威等就加入了英普同盟。

这场七年战争的参战国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就像英国的图谋就是为了打击法国的力量,从而扩大自己的殖民地,成为海上霸主。普鲁士的企图是吞并萨克森,让波兰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对立方法国想吞下英国国王统治的汉诺威,保护自己的殖民地。

不得不说的还有这场战争中的参战国奥地利。西里西亚本来是奥地利的统治地,后来为了和平割让了西里西亚。这次战争中奥地利打算削弱对手普鲁士的力量,重新夺回西里西亚。七年战争的爆发陆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大陆,这个战场参战的大多数是普鲁士和反普同盟们,在印度以及北美的海上就是英、法两国交战了。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因为参战国家多,所以一度打得不可开交,最后各国都签订了停战协议,英国获得了在欧洲的海上霸主地位。

公元1756年至1763年,欧洲爆发了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七年战争,这场战争几乎波及到欧洲的主要强国,如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瑞典等国。七年战争爆发之际,英国在位的正是第四位首相纽卡斯尔公爵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那么纽卡斯尔公爵在七年战争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七年战争的结局又有怎样的影响?

七年战争是由于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引起的,英国和法国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贸易以及殖民地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中,七年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战争爆发后,普鲁士和英国结成联盟,法国和奥地利结成联盟,形成两两对抗局势。

纽卡斯尔公爵出生于公元1693年,七年战争爆发时他已有六十三岁高龄,三年前弟弟亨利·佩勒姆的去世,让纽卡斯尔公爵成为一位有名无权的首相。没有领导才能的纽卡斯尔公爵越发的遭到了乔治二世的冷遇,乔治二世离世后,乔治三世继位,由于憎恶皮特而收回了他的权利,纽卡斯尔公爵的政治生涯也越发的举步维艰。

战争的不利形势令纽卡斯尔公爵产生了与法国议和的无耻想法,这个想法的暴露令他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羞辱,但他依旧没有放弃他的职务。英国政府并没有因为纽卡斯尔公爵的妥协而放过他,而是利用无数极小的事件激怒他,令他生气犯错。在公元1762年5月,纽卡斯尔公爵在饱受非议后终于愤而辞职,1768年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五岁。

纽卡斯尔公爵在七年战争中可以说是一个小角色,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之所以能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首相之一,这与他在七年战争中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时至今日,只要一提到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都会习惯性的想到七年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和七年战争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表里的。

七年战争爆发之初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情况之下,威廉·皮特挺身而出,他决定扭转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被动的状态。1756年11月,威廉·皮特被任命为国务大臣,威廉·皮特上任后,他花费了五个月的时间来提高英国军队的战斗力。威廉·皮特先招募新兵,他用新兵组成了苏格兰高地兵。除此之外,威廉·皮特还将眼光放在了海军建设之上。

1757年,纽卡斯尔公爵担任英国首相一职,虽然纽卡斯尔公爵占据了首相之位,但是纽卡斯尔公爵却是名义上的首相,他在英国政府中负责不太重要的事务。威廉·皮特借此机会挑选了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中包括海军将领、陆军将领、驻外大使等等。在威廉·皮特的构建下,大不列颠王国正在焕发生机。

在威廉·皮特的指挥下,英国军队在七年战争中频频获胜,英国不但占领了法国领地,同时还控制了整个印度。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如果英国政府没有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的话,那么英国不可能在七年战争中获得胜利。

5、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

战争以普鲁士进犯萨克森为开端。

1756年8月28日,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军队(9.5万人)突然侵入萨克森,包围了萨克森军队(1.8万人),迫使该部于10月15日投降。在1757年的战局中,腓特烈二世利用法奥俄同盟步调不一致(法国于春天开始战斗行动,而俄国于夏天才开始行动),以及军队(30余万人)展开缓慢的弱点,首先对奥开战。普军(19.2万人)从四面对布拉格展开向心进攻。

1757年5月6日,普军击败布劳恩元帅指挥的6万奥军,并将其围困在布拉格。但是,前来增援的奥军道恩元帅所部(5万余人)于6月18日在科林附近击溃了普军,迫使普军放弃捷克。德·埃斯特列元帅所率的法军(7万人)占领了黑森—卡塞尔,在克洛斯捷尔—采文附近击败汉诺威军队(3万人),并攻占了汉诺威。

苏比兹亲王指挥的法军(5.7万人)于8月兵临埃森纳赫,威逼普鲁士。腓特烈二世调动主力迎击法军,1757年11月5日在罗斯巴赫战役中大破法军。随后,他又将兵力(4万人)迅速转移到西里西亚。当时,奥军道恩部在西里西亚包围了施韦德尼茨,并占领了布雷斯劳(韦罗茨瓦夫)。

12月5日在洛依滕交战中,奥军也被腓特烈二世击败。与进攻东普鲁土的俄军(7万人)作战的是莱瓦尔德元帅指挥的普军(3万人)。7月5日,阿普拉克辛元帅指挥下的部分俄军(2.4万人)在波罗的海舰队支援下攻占了梅梅尔(克莱佩达),蒂尔西特(苏维埃茨克)、贡宾嫩(古谢夫)和因斯特堡(切尔尼亚霍夫斯克)。

8月30日,俄军在大耶格尔斯多夫附近的交战中击溃莱瓦尔德部,打通了进入东普鲁士的道路。但是,阿普拉克辛认为,腓特烈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不久将成为俄国皇帝(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患病),遂命令部队撤回梅梅尔。

为此,他被女皇送交法庭审判,其职务由费尔莫尔将军接替。瑞军2.3万人于9月向波美拉尼亚的斯德丁(什切青)进攻,但在俄军撤回梅梅尔后,也撤到施特拉尔松。这样,普军在1757年战局中获胜。

在1758年的战局中,反普同盟出动军队达31.6万人,而腓特烈二世的军队只有14.5万人。反普同盟虽拥有两倍以上的优势兵力,但因步调不一致、相互不配合,而未能发挥其作用。1757年12月在东普鲁土展开进攻的俄军于1758年1月占领了东普鲁士,并把它划为俄国属地。1758年夏,俄军5.8万人包围了屈斯特林(科斯琴)。

奥地利由于担心俄国取胜,在西里西亚和萨克森采取消极防御,而法国在黑森—卡塞尔和汉诺威也是这样。腓特烈二世集中兵力,企图一一击破奥俄这两个主要敌人,遂从西里西亚侵入捷克,包围了奥尔米茨(奥洛穆茨)。

但当他获悉屈斯特林被围后,又把主力调往屈斯特林作战。8月25日的措恩多夫血战,双方未分胜负。普军退向屈斯特林。俄军退向兰茨贝格,从那里转到波美拉尼亚,然后随着冬季酌来临又撤退到维斯瓦河以东。

1759年初,反普同盟军队已达35.2万人,英普同盟军队约有22.2万人。俄国在1759年战局中的计划,是将军队集结于波兹南地区,以便随后开往奥得河与奥军会师。4月,4万俄军(自6月30日起,由有才略的萨尔特科夫将军指挥)向奥得河推进。

韦德尔将军指挥的普军3万人企图阻截俄军,但1759年7月23日在帕尔齐希战役中被俄军击溃。萨尔特科夫在克罗森地区与劳东的奥地利军1.8万人会合,并在占领法兰克福(奥得河畔)后,建议道恩一起进攻柏林。道思拒绝了这一建议,而力图把军事行动转向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决定抵挡萨尔特科夫对柏林的进攻。

8月12日,在库讷斯多夫的交战中,普军4.8万人遭到失败。但是,由于奥军统帅部的过失,攻克普鲁土首都柏林从而结束战争这个业已展现的可能性未能成为现实。

俄军撤到维斯瓦河以东。在西线,法国联军进行了保卫黑森—卡塞尔的战斗和汉诺威的战斗,在汉诺威,8月1日明登要塞被围时遭到失败。

因此,尽管俄军取得了辉煌胜利,1759年的战局并未取得重大战果,这是奥地利奉行的政策造成的,奥地利害怕普鲁士被彻底打垮而使俄国势力得到加强。在1759年的战局中,反普同盟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法国反对东普鲁土归属俄国,而准备与英国签订和约,但和谈以失败告终。

1760年,腓特烈二世费尽力气才使兵力增加到10—12万人。反普同盟的军队为22万人。同盟国计划采取协同行动:俄奥军在西里西亚,帝国军在萨克森,法军则对付汉诺威。腓特烈二世为掩护自己的补给线和军需库而转入了防御。

俄军和奥军在敌交通线上作战,企图迫使普军放弃其占领的要塞和城市。由于道思逃避了协同行动,萨尔特科夫把俄军主力调往波美拉尼亚,而派遣部分兵力袭击柏林。结果,切尔内绍夫将军率领的俄军(2.3万人)于10月9日占领柏林。

但是,由于腓特烈二世率领7万普军在向柏林接近,切尔内绍夫军在摧毁敌军需库和其它军事设施后,便撤出柏林,与在法兰克福地区作战的俄军主力会合。1760年的战局以双方局势都未发生根本变化而结束。

1761年战局中,12月16日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这就是鲁缅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攻占了普鲁士的坚固要塞科尔贝格科。布图尔林元帅(接替染病的萨尔特科夫)统率的俄军在波美拉尼亚站稳脚跟后,与瑞军建立了联系,以便共同从北面对柏林实施突击。

在1761年的战局中,普鲁土丧失了南西里西亚,被切断同波兰(普鲁土的粮食供给地)和波罗的海的联系。普鲁士已陷入困境。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1762年1月5日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病死,腓特烈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即位,使俄国退出战争,并且把俄军占领的全部土地归还给普鲁士。

此后,在5月5日同普鲁士签订了同盟条约,从而拯救了普鲁士,使其免于彻底覆灭。继俄国之后,瑞典也于1762年5月22日退出战争。

在1762年的战局中,普军在俄国切尔内绍夫军(临时编入普军)的援助下,把奥军逐出西里西亚和萨克森,并在弗赖堡附近的交战中战胜了帝国军队。但是,战争已把交战各方拖得精墟力竭,因此,普法于11月3日签订初步和约,普奥于11月24日订立停战协定。

以俄国退出战争为标志,七年战争进入了尾声。最终导致战争结束的是这样两个具体原因:一是战争已把交战各国拖得精疲力竭,任何一国已无力改变既成的胜负格局;二是由于俄国转而同普鲁士结盟,在1760年的战局中,普军又重新夺回了西里西亚和萨克森。

基于这一情况,普鲁士和法国于1760年11月3日签订初步和约,普鲁士和奥地利于同年11月24日签署停战协定;英国和法国于1763年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1761年参战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该和约)。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根据上述和约和协定的确认,普鲁士巩固了它对西里西亚的领有权;英国取得了加拿大和法国割让的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并且用梅诺卡岛换取了塞内加尔,用古巴换取了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奥地利放弃了收复西里西亚的要求;法国丧失了北美和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但重新获得英国归还的贝尔岛、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圣路西亚、加利,以及北大西洋的密克隆和圣皮埃尔岛;西班牙在付出代价后,重新获得古巴和菲律宾。

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性战争在经历了七年激烈、曲折、复杂的角逐之后,宣告结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街游网立场,如有侵权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jiepx.net/136094.html

(0)
上一篇 04/03/2024 10:45 上午
下一篇 04/03/2024 10:50 上午

相关推荐